爱游戏app最新版下载
爱游戏app最新版下载
爱游戏app最新版下载
【网络中国节·端午】龙船头背后的匠心传承——他们将广州民俗文化 一刀一刀刻进龙头里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就有“以龙会友”的习俗,端午节“扒龙船”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人们探亲访友的重要仪式。龙头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造型迥异、各具意韵的龙头,赋予了每一支龙舟队独特的意义,同时因龙头生猛活脱、雕刻精美,也成为人类聚焦的对象。

  一颗匠心,一门手艺,一份坚守,他们用一个龙船头,雕刻出传统,更雕刻出工匠精神与人生。

  在广州市黄埔区下沙村中,有一座特别的古祠堂,走进去,迎面可见青砖墙上挂满了划龙舟所用的船桨,另一侧,一个个精美的龙头错落摆放,龙眼圆瞪,须髯飘逸,威武霸气。再往里走,只见地面上刨刀、凿刀、锯子、锉子等木刻工具琳琅满目,木屑飘荡在空气中,机器声、敲打声此起彼伏。这里是张伟潮的龙舟雕刻工作室。

  张伟潮是一名“80后”,今年35岁的他雕刻龙舟龙头龙尾的年头已经有20多年了。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24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中,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这正是张伟潮的龙头作品。从儿时的“随手玩玩”,到如今走向世界舞台,张伟潮已经成长为广东知名的龙舟龙头龙尾雕刻工匠,也是这一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他说:“龙舟龙头技艺背后,是我们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

  谈起与龙舟龙头的渊源,张伟潮说这是他儿时最重要的文化印记。“从小就爱看村里赛龙舟,小朋友们会自己做一些小玩具,小龙舟模型就是这里面之一。”张伟潮的父亲是一位老木匠,家中各类木刻工具齐全,耳濡目染下,他也学到了一些雕刻技艺,加上兴趣和天分,他成了儿时玩伴中雕刻龙舟的“天花板”。

  12岁那年,张伟潮就卖出了自己雕刻的第一件龙舟模型,初中时,陆续有外村的人找他定制购买。渐渐地,张伟潮小有名气。当时还在上学的他只能利用假期赶工,一个模型经常要耗费掉一个暑假。为了更多样地了解龙舟形态,一到端午节,张伟潮就带着一把尺子和画本,去看周边村落的龙舟,记录数据。端午节之外的其他时间,龙舟都沉在河涌的水下,张伟潮就常常潜水去了解龙舟形态。“那时候好像进入了另一块小天地,喜欢这么多东西,就想去钻研。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特别自豪。”张伟潮说。

  2009年对于张伟潮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从职校汽修专业毕业的他,已经留校担任实操课老师一年多时间。教职和雕刻事业难兼顾,于是他决定辞职,专心龙舟雕刻。“那会好像全世界都在反对。”当时,全广州的龙舟制作厂只有六七家,专职手工雕刻龙舟龙头的工匠更是屈指可数,而且大多都年过五旬,22岁的张伟潮做出这一选择,在很多人看来“十分疯狂”。但是,很快,他就证明了自己。

  2010年端午节前一个月,张伟潮接到一个棘手的订单,海珠区仑头村急需做三个新龙头。此前他从未雕过龙头,一个月时间要赶制三个龙头,他心里没底。“龙头是龙舟的‘魂’,是一条村的重要标志,他们信任我,我无论如何都要做出来。”为此,张伟潮一头扎在家中日夜赶工,最终按时交出三个精美龙头。当时消息一下子传开,很多人闻讯赶来围观,“他们都惊讶做龙舟模型的我,竟然真的做出三个龙头”。这也迎来了他职业的转折点——从龙舟模型雕刻转向龙头雕刻,他亦成了声名远扬的行业新星,订单纷至沓来。

  雕龙头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张伟潮介绍,手工制作龙头要经历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完成一个龙头的周期,短则一周,长则十来二十天,但是前期的功夫常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每次接到订单时,我首先要做的不是雕刻,而是去当地考验查证,了解村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我会让村民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年轻人,让他们提出龙头的一些制作想法,综合他们的意见制作。一个龙舟龙头可能要用上几十年上百年,村民参与制作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村史文化,增加了文化自豪感。这样的龙头是特别有温度的,有故事的。”张伟潮说。

  2020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从一个工匠转变成非遗传承人,张伟潮的心态有了一些变化。“以前是个匠人,就想着怎么做好龙头,做好手中的工作。但现在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珍贵、相对稀少的东西,可能是在慢慢消逝的文化,我们去保护,就是想消逝的脚步慢一些,再慢一些。我能肩负着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传承,是非常荣幸的,责任巨大。”

  如今的张伟潮常常出现在各大校园里、非遗传承活动中。在学校里进行课程教学时,张伟潮不仅教授学生雕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龙舟,了解背后的文化意义。“龙舟技艺并非一时一刻可以学会的,但是要让他们对龙舟产生兴趣。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认同,这才是我们的根和魂。”张伟潮说。

  选料、开料、粗雕、精雕、打磨、上漆……“从龙嘴、龙须至龙鳞,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失手就再难以补救。”从15岁开始学艺的陈志君,已经雕刻龙头40多年。

  陈志君生于广州东部的增城区仙村镇。这里河网纵横,是东江水系龙舟最盛之乡。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是增城仙村镇传统雕刻技艺。

  作为龙头雕刻技艺项目 区级非遗传承人,陈志君回忆,从15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做木工,18岁开始就常常在父亲身旁通过观看,学习雕刻龙头的手艺。直到22岁,陈志君才开始动手雕刻第一个龙头。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间龙舟活动复兴后,龙舟制作还没有进入船厂化生产。村集体要订造龙舟,就要聘请造船师傅前来在本村造船,还要找师傅雕刻龙头。正由于陈氏家族木工手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很多当地和周边的人们都会聘请陈志君的父亲雕刻龙头。陈志君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练就了出色的雕刻手艺。

  随着龙舟活动发展,龙船厂慢慢的出现,从造船到雕刻龙头,船厂包揽了所有环节。民间雕刻龙头的匠人开始渐渐淡出人们视野,陈志君就是这里面的一位。

  直到近年,仙村当地的青年龙舟队订造了新龙舟,龙舟队希望可以按照传统的老龙头模样,雕刻新龙头,他们向村中老人多番打听,得知镇上家具厂的老板陈志君就是陈氏龙头雕刻传承人,于是就上门请陈志君再次“出山”。

  陈志君随父学习时,就被教导要了解龙船头所蕴含的龙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雕出工艺卓绝、神形兼备的龙头。

  “传统不能没有,根基不能缺失。东江龙船精髓就在于龙船头!我希望雕一个有生命力的龙船头,我把它当一件艺术品来造。”对于雕刻龙头,陈志君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条龙船的龙头代表一条村的形象,特别是以前留下来的老龙头,当中记载着每村不同的故事,是龙舟文化的载体。所以,龙舟精髓就在于龙头,在东江流域中,龙头是龙舟的一大特色。

  每当一个村子的人来约做龙船头,陈志君都会询问对方村中的历史民俗典故,再将每个地方所信奉神灵的特点融入龙头创作中,因此每一个龙头都是独一无二的。“村民对龙头满意,我也就高兴了。”陈志君说。

  陈志君和记者说,在雕刻过程中,还要融入自己的想象,对龙船头各方面做再创作,既要神似又要形似。一个工艺卓绝的龙船头,应显示玲珑浮凸,每一个角度都有美态,龙船在江上扒起来的时候,有飞的感觉。而龙头也要有跃出水面、飞起来的感觉,要具有生命力。

  在陈志君看来,龙船背后所蕴含的民间传统文化就是反映民众的精神信仰与感情依托。他所坚守的,是同心协力、永不言弃的龙舟精神与昂扬向上、激流勇进的民俗生命力。这种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就是“龙船头”。

可能您感兴趣的新闻 NEWS
02
墨西哥对华不锈钢洗刷槽反倾销查询作出终裁
新闻军事文明前史体育NBA视频娱谈财经世相科技轿车房产时髦健康教育母婴旅行美食星座 大...
查看详情
02
南非停止对华不锈钢洗刷槽反补贴查询
据了解,2008年我国与南非双方交易额到达178亿美元,我国在南建立中资企业154家,累计直接投...
查看详情
02
怀孕厌恶、便秘、腰酸怎么办?应对办法看这儿
3. 假如气短继续存在、或呈现吸气时剧烈痛苦,指甲发紫等缺氧状况状况,及时就医。 厌恶...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