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说,“老挝,古不通我国”,而即便是今日,咱们对老挝的了解仍旧较少。记者曾遇到不少人不知道老挝的“挝”该怎样读。
翻开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挝”有两个读音,一为“抓”,意为击打等,二即为“窝”,单在老挝中读“挝”,所以依照字典,老挝就应该读“老窝”。
可是,不少关于老挝的书本、论文都说到,“老挝”许多呈现在《明实录》《明史》以及部分清代史书中,是一个古代译名,应当读为“老抓”。现实是什么?而我国台湾、海外华裔都称之为“寮国”,又为何会有这种不同?新际客户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一番查询。
已然“老挝”是古代译名,就得看“挝”在古代韵书里怎样读。明代的《洪武正韵笺》中,“挝”字音为“抓”。清代的《康熙字典》中,“挝”字有两个音: 一为“抓”; 一为 “戈”。两本韵书中“挝”都没有“窝”的音。
新际客户端注意到,广西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宋海林在一篇题为《老挝的音读及其由来》的论文中提出老挝就应读“老抓”。
他在文中解说说,老挝在明、清史猜中常被写为“老檛”,檛只读“抓”,而“混用同音字做地名、人名的做法,在我国史籍中并不罕见,‘挝’‘檛’两字的混用,正阐明这两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别的,他还在文中说到, 1962年修订的《新华字典》中,“挝”字才渐渐的呈现“窝”的注音,并注明只用于“老挝”。而此前在1954年8月版的《新华字典》中,“挝”字除了“抓”音,忽然多了一个“锅”音,并注明仅用于“老挝”。可是,1953年第一版《新华字典》中,挝字仅有“抓”音,而1953年的《归纳新辞典》不只将“挝”注音为“抓”,并且还在是字条目下清晰释云:“老挝,国名,便是寮国。”
这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挝语专业老教授张良民的回想相符,张良民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进入北外学习老挝语,他告知新际客户端说,高中地理教师在讲堂大将老挝读作“老抓”,而进入大学今后则都读“老窝”了。
宋海林由此总结,老挝的“挝”在1954年和1962年发生了两次“音变”,他以为这是误读,而终究把“老挝”读成“老窝”是把“老挝”这个词作为是“Laos”音译的成果,而现在现已积非成是,康复古音也没有多大含义,但在研讨时一定要弄清楚正确的读音。
记者翻看材料以及当年新闻报导发现,正是在1954年左右我国才开始运用“老挝”这一称号指代“Laos”,而此前的所用的正式称号是“寮国”,记者由此估测,改用“老挝”才引发了“挝”字读音的改变。
1954年7月21日,在“奠边府战争”中失利的法国在《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供认了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依据公民网的史料,周恩来总理在其时的《在日内瓦会议上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讲话》中说到:“那便是有必要供认越南、高棉(今称柬埔寨)和寮国公民有充沛权力取得他们各自的民族独立、国家一致和民主自由,并在他们各自的祖国的土地上过平和日子。”
而依据新华社1956年所发新闻,“老挝王国辅弼梭发那·富马亲王和他带领的老挝王国政府代表团在1956年8月19日乘专机抵达广州”,可见正是在1954年到1956年之间,我国将“寮国”改称“老挝”。
就我国为何要把遍及的运用的“寮国”改为明代旧称“老挝”的问题,在外交部作业多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挝语专业创建人庄镇城给出了答案。
庄镇城对新际客户端说,当年国内的报纸在报导老挝新闻时运用的中文称号上比较紊乱,有称“寮”、“佬”等等,所以陈毅元帅决议了这次改名。“陈老总(即陈毅)翻了古代的书,他把‘寮国’改成老挝(音‘抓’),时刻便是在1954年左右,是陈老总定下来的。”
庄镇城回想,改名之初,老挝读“老抓”,后来也有读“老锅”的,但在60年代初开始,渐渐的变多地读“老窝”,他以为这是误读,但终究读“窝“原因是“抓”、“锅”都不好听。
曾在我国国际广播电台从事老挝语方面作业多年的沈晖说,60年代后,“寮国”仍在部分场合呈现,但在1975年老挝公民民主共和国建立今后,就全用“老挝”了。
现在,尽管我国不会再运用“寮国”,但如“寮国战斗部队”、“巴特寮”、“巴特寮通讯社”以及指代老挝北、中、南的“上寮、中寮、下寮”等等说法仍然沿袭。而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在老挝、泰国等国的华裔直至今日仍然称老挝为“寮国”。
老挝人称自己国家、民族为“Lao”,老挝的“老”当是对“Lao”的音译,“寮”也如此,但“挝”的来历仍然没有结论。
对此,宋海林依据明人谢肇浙的《滇略》中记载的“老挝,俗称挝家,以其夷好配雕爪云”和《(康熙)云南通志》中记载的“老挝军民宣慰司,其彝佩雕爪为饰,俗称为挝家”以为,正是因为我国古人发现老挝人喜爱佩带雕爪,所以称他们为“爪”家,随后又讹作“挝家”,因为老挝人自称“老”,所以又合称“老挝”。
蔡文欉在他的《老挝》一书中说,老挝俗称挝家,而在《纪古滇说》中还曾呈现“挝国”的叫法,老挝历史上曾呈现一个以今日琅勃拉邦为中心的城邦国家,其时琅勃拉邦的称号是“Muang Sua”(译为勐斯瓦或勐骚等),为Sua族所建,后来老挝先民进入并成为了首要民族。而在东南亚,以首邑名为国名的现象许多,在老挝语中,“Muang”能够指城市、也能够指国家,因而“挝”应该是“Sua”的译名。
蔡文欉还在书中说到,老挝民族又自称“Lao”,法昂王1353年在老挝土地上建立了一致的澜沧王国,正式以“澜沧”为国号,意即“百万头大象”。澜沧王国替代了“勐斯瓦”城邦国,所以我国明代人在增加了对他们的了解后,以这一个国家首要民族的称谓“老”与“挝”复合称之为“老挝”,好像我国古人把“暹国”和“罗斛国”复合为“暹罗” (泰国旧称),而泰国人却只自称“暹”相同。
一起,老挝首都万象这一译名也让人非常不解,它与老挝语读音相差较远,也不是意译。而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称之为“永珍”,则显着是依照我国南边方言的音译。
庄镇城说,在泰国、老挝,许多地名的中文译名都是依照潮州话翻译的,比方“寮国”“永珍”都是,别的泰铢的“铢”也是,“铢”在潮州话中读“puak”,与泰语原音“bath”附近,而到了普通话则差得有点远了。
依照老挝语的发音,万象为“Vieng Chan”,意思是“檀木城”。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挝语专业毕业生谢泽鑫在研究后给出了他自己的译名,“垣栴”。
谢泽鑫对新际客户端说,“Vieng Chan”中的“Vieng”是“有城墙的城市”之意,而汉语中的“垣”为“城墙”之意,也有“城市”的意思,并且音与“Vieng”比较附近。“Chan”则来自梵语“candanam”,我国古书中汉译为“栴檀”,因而老挝首都“Vieng Chan”的最佳译名应是“垣栴”,这个译名在发音与含义上都能做到靠近原文。
“老挝,古不通我国”,正是因为这种古来有之的“不通”才有了这些不解与误读,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以及正在推动的中老铁路工程或许能彻底处理这种“不通”,让咱们对这一个国家有更多的了解。(记者 杨舟)